很多人都在琢磨这个问题,身边总有那么几个人,好像无论怎么折腾,钱就是往他兜里跑,而自己呢,吭哧吭哧忙一年,到头来还是那个老样子。这到底是什么道理?是运气,还是什么我们没摸着门道的东西?
说实话,我刚入行那会儿,也带着点“凭什么”的心态。感觉大家起点都差不多,怎么这十几年下来,差距就这么拉开了呢?后来慢慢接触到一些做投资、做生意的朋友,再结合自己踩过的坑,才有点恍然大悟。这事儿,远不是“努力”两个字能概括的。
最直观的一个感受,就是思维模式。我记得有个朋友,他当年跟我一样,也是个打工的,拿着差不多的薪水。但每次我跟他聊起钱,他总是有那么几句:“这个东西值不值得买?能不能带来被动收入?”我那时候想的是“我这个月够不够花”。你看,同样是钱,一个关注“支出”,一个关注“增值”。长此以往,差距就一点点显现了。
这不仅仅是“想不想”的问题,更深层次是“怎么想”。就好比他会主动去研究各种理财产品,哪怕一开始不懂,也愿意花时间去学,去了解。而我,可能更愿意把时间花在业余爱好上,或者简单地觉得“理财太复杂,离我太远”。这种主动性,这种对“钱生钱”这件事的好奇心和行动力,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
再说说信息。我们现在都在说“信息爆炸”,但真能抓住有用信息的人,其实没那么多。有的人,他总能比别人早一点知道某个行业的潜力,或者某个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这可不是说他每天熬夜刷新闻,而是他可能有一套自己的信息筛选和获取机制。比如,他认识一些行业内的朋友,或者订阅了一些专业的报告,又或者他懂得去“追溯”信息的源头。
我有个亲戚,他早年做生意,在一个新兴城市投了些商铺。当时很多人觉得那个地方偏,“没人去”。但他就是看准了那里的规划和未来的人口流入。结果呢,几年后那个区域发展起来,他的商铺租金翻了好几倍。这就是我常说的“机会成本”。别人觉得“现在不划算”,他看到了“未来不买更不划算”。
当然,这背后也有“风险偏好”的问题。有些人对未知的事物天然排斥,觉得“求稳”最重要。但恰恰是那些愿意承担适度风险,并且做好风险控制的人,才更有可能抓住那些“出圈”的机会。我们网站名称,提供的信息,某种程度上就是希望帮助大家弥合这种信息差,降低大家认知的门槛。
谈到钱,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赚快钱”。但我发现,真正能积累财富的,很多时候靠的不是一两次的暴富,而是“复利”。这玩意儿,就像滚雪球,一开始慢得很,但一旦滚起来,速度就越来越快。
我有个哥们,他几年前开始坚持每月定投指数基金。金额不大,也就几百块。那时候他身边很多人都笑话他,说这点钱“有啥用”。结果到现在,他那笔投资的收益已经相当可观了,而且还在源源不断地增加。这中间没有惊心动魄的操作,没有一夜暴富的惊喜,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和时间的魔法。
这种“复利”,不仅仅体现在投资上。它也体现在技能的提升上。你今天多学一点东西,明天多练习一下,可能当下看不出什么,但十年后,你掌握的技能,你的人脉,你形成的认知,都会产生巨大的复利效应,让你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消费观。我们看到很多人,好像月月光,甚至负债累累,但他们可能用的都是最新的电子产品,穿的都是名牌。而有些人,看起来朴素很多,但他的银行账户里却有着不少数字。
我见过一些小老板,他们在外人看来风光无限,出入都是豪车,但仔细一了解,很多都是通过贷款或者提前透支来实现的。这种“装点门面”式的消费,实际上是在消耗未来的可能性。而那些看起来“穷”一些的人,他们可能更注重“价值”,更愿意把钱花在能提升自身能力、或者能带来长期回报的事物上,比如教育、健康,或者一些能帮助自己赚钱的工具。
这就像买东西,有的人买的是“价格”,有的人买的是“性价比”,而更聪明的人,他们买的是“价值”和“未来”。关于我们,我们一直在强调“投资自己”,这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基于对“价值消费”的深刻理解。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风险管理和抗压能力。为什么有些人哪怕遇到困难,也能很快爬起来,而有些人一旦跌倒,就很难再站起来?这很大程度上跟他们的“财富底盘”和“抗风险能力”有关。
一个有一定储蓄,有良好投资规划的人,遇到失业或者生意失败,他有缓冲期,有时间去调整。而一个没有任何准备,全靠“今天有,明天没”的人,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让他彻底崩溃。这种“底气”,不是凭空来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理性规划和审慎行为的结果。
有时候,我也会反思,自己为什么会走过一些弯路。可能是因为当时年轻,总觉得“来日方长”,对风险的认知不够深刻,对“不确定性”的准备也不足。现在回头看,很多时候,少赚一点,但把风险控制好,可能才是更稳妥的做法。毕竟,在你为什么穷他为什么富这个问题的背后,很多时候,赢家并不是最快的那个,而是最能活下去、最能坚持到最后的那个。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