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熊市有多久?”这个问题,我大概从2018年起,陆陆续续听到和回答过不下百次。每次听见,我都会先摸摸鼻子,脑子里过一遍最近的市场信号。这问题太大了,没人能拍着胸脯说个准日子。不过,从业这些年,我确实积累了一些零散的观察和判断,与其说是预测,不如说是提供一个有经验的人对市场的感受吧。
很多人一上来就说“信心不足”,这话说得没错,但太空泛了。具体到市场里,我们得看哪些环节出了问题。就拿前几年说,我们看到很多之前高歌猛进的行业,突然刹车,原因很多,有政策调整的,有技术迭代的,也有是前期过热透支了未来的。比如,某些互联网巨头,在经历了一轮严厉的监管后,增长模式被迫改变,这直接影响了它们的估值,也带动了整个板块的“熊”。
再往前追溯,2015年那轮股灾,很多人记忆犹新。那更多是杠杆过高、风险暴露的结果。当时多少配资盘平仓,多少企业被强制平仓,市场情绪被彻底打垮。那次之后,监管确实 tightened 了不少,但市场的修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底部盘整期,虽然中间有过几次反弹,但都没能形成趋势性的牛市。
而且,大家别忘了,现在全球经济的大环境也不算太好。地缘政治、通胀压力、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等等,这些都是外部因素,它们同样会通过贸易、投资等渠道,影响到中国股市。所以,你问“熊市有多久”,这就像问一场复杂的手术需要多久,得看具体情况,很多变量在里面。
作为一名实践者,我更关心的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我们能做些什么,而不是去猜底。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熊市最考验的不是你对行情的判断有多准,而是你的心态和策略。我见过太多人,在熊市里反复割肉,又反复追涨,最后把本金都亏没了。这其实就是一种“不熬”的表现。
我记得有一次,我负责的一个项目,因为市场突变,本来挺好的一个IPO项目,估值直接打了六折。当时团队里很多人都挺沮丧,觉得前景一片黯淡。我跟他们说,这只是市场周期的一部分,我们要做的是把项目本身打磨得更扎实,让它在未来真正有机会的时候,能够迅速启动。这几年,我们也在努力做类似的事情,包括对某些上市公司的深度研究,寻找那些即便在熊市里,基本面依然稳健,甚至有增长潜力的标的。
而且,熊市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公司,在市场的低迷中反而会显露出它们的韧性。反之,那些靠概念炒作、基本面虚弱的公司,就容易被淘汰。我们公司的核心业务,恰恰就在帮助那些有潜力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低迷的时候,依然能找到融资的渠道,或者通过股权结构优化,增强自身竞争力。比如,我们最近在帮一家科技公司做股权重组,目的就是为了在下一轮市场回暖时,能够以更强的姿态出现。
还有一个常见的误解是,大家觉得熊市就是一路下跌,没有机会。其实不是。熊市里也有结构性机会,只是挖掘的难度更大。你不能用牛市的心态去操作,更不能期望一夜暴富。有时候,我们看到的“熊市”,其实是市场在“挤泡沫”,是在为下一轮的健康发展积蓄力量。
以我个人的感受,判断“中国熊市有多久”,不能只看指数。指数可能还在低位徘徊,但很多行业已经完成了洗牌,或者正在酝酿新的增长点。比如,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虽然整体市场不景气,但一旦某个细分领域因为技术突破或者模式创新,就能走出独立的行情。我们也在密切关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半导体国产化进程等这些有长期逻辑支撑的领域。
我一直觉得,做投资也好,做实业也好,都应该有一种“长期主义”的眼光。熊市来的时候,更要沉下心来,研究基本面,关注那些真正能够穿越周期、创造价值的公司。与其纠结于“熊市还有多久”,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为下一个牛市做好准备”上。
至于未来,我个人倾向于认为,中国股市的“熊”可能会以一种“长期震荡筑底”的形式出现,而不是那种恐慌性的、崩塌式的下跌。国家的经济体量在那里,产业升级的动力也在,只是需要时间来消化前几年的高速发展带来的结构性问题。我们也在积极地参与到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发展中,比如,我最近关注的[网站名称](内容链接),就是一家在关键技术领域有突破性进展的公司。
最终,市场的长期走势,还是取决于经济的内生动力和政策的有效性。我们看到的很多积极信号,比如消费的回暖迹象、部分产业的复苏势头,都在说明市场正在经历一个自我修复和调整的过程。至于这个过程要多久,没人能给出精确的时间表。但如果从我们这些亲身经历市场起伏的人的角度看,与其焦虑,不如更加务实,专注于能够穿越周期的价值,这或许才是应对“中国熊市有多久”这个问题的更有效答案。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