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些公司都一股脑地往外面跑,去境外上市?” 很多人有这个疑问,觉得是国内有啥不好,或者外面有啥魔力。其实,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很多时候,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是“逃离”或是“追逐虚幻的资本”。这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商业逻辑和现实考量,也是一个在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人,看到的、经历过的,甚至是踩过坑之后才懂的道理。
首先,咱们得明白,上市本身的目的,除了融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就是给公司增加流动性,让早期投资人、创始人、员工的股权能有个相对便捷的变现渠道。在国内,虽然资本市场也在发展,但整体的成熟度,包括交易的活跃度、退出的多样性,相较于一些成熟的境外市场,确实还有差距。这就好比,你想卖个东西,在国内可能只有几个潜在买家,但跑到国外,潜在买家数量可能呈几何级增长,而且他们对你这类“商品”的接受度和出价意愿也可能更高。
举个例子,以前一些科技公司,在国内,尤其是一些新兴的、还在烧钱但前景不明的行业,想找到合适的退出窗口其实不容易。而境外的市场,比如一些科技股为主的交易所,对这类企业的包容度就大得多。他们有更成熟的投资者群体,对风险的定价也更市场化。这并不是说国内市场不好,而是不同市场有不同的偏好和定价逻辑。你的公司,在某个市场可能被看作是“明星”,在另一个市场可能只是“普通”。
当然,估值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有时候,同样一家公司,在不同的市场,给出的估值可能天差地别。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整体估值水平、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以及对行业未来增长的预期。如果一个境外市场普遍对你所处的行业给予更高的估值,那么公司选择去那里上市,无疑能用更少的股权换来更多的融资,这对于公司的未来发展,以及早期股东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考量。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规则。我接触过的不少企业,他们选择境外上市,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境外市场在规则制定上的成熟度和灵活性。国内的监管环境,虽然在不断进步,但有时候对于一些创新型企业,尤其是一些商业模式相对前卫的公司,可能会觉得不够“友好”。
比如,在信息披露的要求上,境内外市场可能有不同的侧重点。有些企业可能觉得,境外市场在某些方面的要求,更符合他们当前的实际情况,或者说,更容易被他们理解和执行。这并不是说他们想规避责任,而是希望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舞台。有时候,一些行业的新鲜事物,在国内可能还没有明确的归属和对应的规范,但境外的成熟市场,可能已经有了相对清晰的指引。
而且,在股权结构方面,境外市场通常对公司股权结构的设置更加灵活。比如,像一些同股不同权(AB股)的结构,在境外的很多交易所是允许的,这对于创始人来说,可以在融资的同时,依然保持对公司的控制权。在国内,这方面过去是有一些限制的,虽然现在科创板、创业板也在逐步放开,但相较于一些历史悠久的境外市场,可能还有一些细节上的差异。
当然,也不是说境外上市就一帆风顺,里面也有不少坑。我记得以前有个做消费品的朋友,公司前景不错,也想去境外上市。当时觉得,在某个亚洲的交易所上市,手续会比较快,而且华人投资者多,沟通起来也方便。结果呢?上市后,虽然融资不少,但交易量一直上不去,股价也波动得厉害,原因挺复杂的,有市场整体环境的原因,也有公司自身对境外市场的理解不够深入,投资者关系维护不到位。
这就像,你以为找到了一个好地方开店,结果发现,虽然人流量大,但买你东西的人少。所以,上市地点不仅仅是看“能不能上”,更要看“上了之后能不能真的‘活’好”。这涉及到上市地的投资者结构、交易习惯、监管的执法力度,以及公司自身的投关能力等等。很多时候,企业在选择上市地时,会权衡这些因素。
再比如,过去一些企业选择在美国上市,是因为美国的资本市场最为发达。但是,近年来,一些政策上的变化,包括审计监管的趋严,也让一部分企业开始重新审视这个选择。这也不是说美国市场不好,而是“最优解”会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企业需要时刻关注这些变化,并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判断。
另外,我们也不能忽视全球化战略的影响。对于一些有志于全球扩张的企业来说,在境外上市,本身就是其全球化战略的一部分。这不仅能让公司获得国际化的融资渠道,还能在上市地的资本市场建立品牌知名度,吸引国际化的投资者和合作伙伴,甚至对接当地的产业资源。
想象一下,一家公司,如果它的产品或服务面向全球市场,那么在世界主要资本市场之一上市,无疑更能增强其全球品牌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这就像,你在北京开了一家店,都知道你是北京来的,但如果你在纽约、伦敦、东京都有分店,那你的国际范儿和影响力就完全不一样了。
而且,境外上市的这些公司,很多时候,它们的商业模式、技术优势,在国际投资者看来,可能更容易理解和评估。这是一种“语言”上的沟通,有时候,你用对方熟悉的“语言”来解释你的商业价值,自然更容易获得认同。这并不是说要抛弃国内,而是说,在不同的市场,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和展示平台,效果会更好。
当然,这一切的讨论,并不是说国内资本市场不好,恰恰相反,我们看到国内资本市场也在飞速发展,从新三板到科创板,再到北交所,都在努力为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上市融资的渠道。而且,国内市场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巨大的增长潜力,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这里仍然是其最重要的战场。
我们之所以能看到这么多企业选择境外上市,很多时候,也是因为境内外市场的“错配”或者说“互补”。当境内市场在某些方面还不够成熟,或者对某些创新模式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时,境外成熟的市场就提供了一个“曲线救国”或者说“差异化发展”的选项。
从我的角度看,这更像是一种市场选择的自然结果。就像你在一个地方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你就会去其他地方看看。企业也是一样,它们会选择最能实现其价值、最符合其发展逻辑的资本市场。未来,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我相信这种“选择”的格局也会发生变化。但就目前而言,境外上市,依然是许多企业规避风险、提升价值、实现全球化战略的重要途径,而这背后的逻辑,远比一句简单的“逃离”要复杂得多。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