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高科,哪个区?”这个问题,问过的人不少,尤其是在上海混迹地产、或是初来乍到张江找落脚点的朋友们。大多数人脑子里直接蹦出来的答案是“浦东新区”。但事情没那么简单,尤其当我们聊到张江高科这个“概念”本身,和实际的地理区域划分时,总会有些细微的偏差,或者说,是信息的不完全对等。
从行政区划上说,毫无疑问,我们今天所说的“张江高科”的核心区域,也就是张江科技园区,是属于上海市浦东新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是官方的、铁板钉钉的地理划分。如果你去查地图,或者是在上海的交通导航里输入“张江高科”,它指向的都是浦东新区内的某个或某几个具体地点。
然而,有趣的是,“张江高科”这个词,在行业内的用法,往往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单纯的地理坐标。它更多的时候,代表的是一种产业集群,一种创新生态,一种由政府大力扶持、吸引高科技企业集聚形成的“板块”。所以,当你听到有人讨论“张江高科”时,他们可能在聊浦东新区张江镇的这片区域,也可能是在讨论围绕这个核心区域,辐射开来的、具有相似产业属性和政策导向的更广泛地带。
我记得刚开始接触这个区域的时候,也曾有过类似的困惑。那时候,大家谈论张江,更多的是指那个已经形成气候的科技园区,围绕着中科院的几个研究所、还有一些早期入驻的高科技企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江的边界似乎在悄悄地“扩张”,不单单是物理上的,更是概念上的。
为什么会这样?这里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需求。浦东新区作为上海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张江被赋予了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任,自然就在政策、资源上倾斜。所以,在张江的行政区划范围内,你可以找到最纯粹的“张江高科”核心区。比如,张江中路、紫薇路、华佗路这些地方,都是大家熟知的核心地带。
但你也会发现,很多打着“张江概念”的写字楼、产业园,可能在行政上稍微偏离了核心区一点,比如往东边一些,或者往北边一些。这背后其实是一种产业发展的自然延伸和政策导向的延续。很多企业选择落户,看中的不仅仅是那一块地,更是整个张江所代表的创新氛围、人才集聚效应、以及相关的政策支持。如果某个区域在产业定位、人才引进政策、或者配套设施上,与张江高科有着高度的契合度,那么它也很容易被纳入到“大张江”的范畴内。
我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些创业公司在寻找办公地点时,明确表示“想在张江附近”,但当我看地图,发现他们在行政区划上离核心区有一定距离时,他们会说,“没关系,只要交通方便,能感受到张江的氛围,或者享受类似的扶持政策就行。”这其实就说明,“张江高科”这个标签,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地理位置,变成了一种产业标签,一种生态系统的代称。
要理解“张江高科”到底属于哪个区,还得看政府的规划和产业布局。浦东新区政府一直在推动张江的联动发展,包括周边一些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转型。所以,有时候你会发现,一些在行政区划上属于其他街道、镇的地方,因为被纳入了某个张江相关的重点开发项目,或者享受了与张江同等的政策扶持,自然也就和“张江高科”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举个例子,张江科学城概念的提出,其实就是在重新梳理和规划整个张江及其辐射区域的产业发展蓝图。这里的“科学城”包含了不仅仅是张江镇本身,还有一些周边区域的功能延伸。所以,如果你在寻找张江相关的机会,无论是工作还是投资,理解这种“概念上的张江”和“地理上的张江”之间的关系,会让你看得更清楚。
我曾经为一家生物医药公司寻找新的研发基地,他们一开始的目标就是张江核心区,但后来发现那边的租金和空间限制太大。我们最终在距离核心区十来公里,行政上属于另一片区域,但同样是浦东新区,并且有明确的生物医药产业扶持政策的地方,找到了一个非常合适的新园区。这家公司负责人说,虽然不是在“张江镇”,但感觉整个生态和政策支持都和张江很像,已经算是“张江系”了。从这个角度看, 张江高科 的“区”划分,确实更像一个动态的、围绕产业核心不断扩展的磁场。
所以,当有人再问“张江高科,哪个区”的时候,你可以这样理解:
行政区划上: 绝大部分核心区域属于上海市浦东新区。
产业概念上: “张江高科”代表的是一个以浦东新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具有高度集聚效应的创新产业集群,其边界会随着产业发展和政策导向有所延伸和调整。
如果你是要去某个具体地址,那一定是浦东新区内的某个街道或镇。但如果你在谈论“张江”的产业机遇、投资价值,或者寻找相关的合作伙伴,那么理解它所代表的整个创新生态圈,会比死抠行政区划边界更有意义。
有时候,我也在想,这种概念上的“扩张”和“模糊”,对很多在这个区域工作生活的人来说,其实是件好事。它意味着更多的机会,更灵活的选择,以及一个更具活力的生态系统。不过,对于初来乍到的人来说,清楚这一点,至少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沟通成本。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