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为什么这么贵?”这个问题,我估计在我这行里,每天至少被问个五六七八遍。很多人觉得,不就是一瓶酒吗?凭啥卖到这个价?尤其是一看市面上的价格,再看看自己钱包,总觉得有点离谱。这背后的逻辑,其实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也远比那些告诉你“就是品牌溢价”要来得更实在。
我刚入行那会儿,茅台也贵,但没到今天这般“一瓶难求”的程度。那时候,更多的人是把它当成一种高品质的白酒来消费,觉得口感好,不上头,确实值。但这些年,情况变了。茅台不再仅仅是一瓶酒,它已经深刻地嵌入了中国的社会文化,成了一种特殊的符号。
想想看,逢年过节,亲戚朋友聚会,如果没有一瓶茅台,总觉得好像少了点什么;商务宴请,一瓶茅台摆上桌,那份尊重和分量就出来了。这种“面子”的需求,在很多时候,已经盖过了纯粹的饮用价值。我见过不少人,买茅台不是为了喝,而是为了送礼,或者为了某种象征意义。
这种符号化的过程,是茅台价格飙升的重要推手。它承载了太多的社交属性、礼仪属性,甚至投资属性。所以,当你问“茅台为什么这么贵”的时候,其实是在问“为什么人们愿意为这个符号支付如此高昂的价格”。
很多人会说,茅台就是饥饿营销,故意控制产量。这个说法,我只能说,不完全对,甚至可以说是误解。茅台的产能扩张,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之前接触过一些酒厂的朋友,他们跟我讲过,茅台的酿造工艺,特别是“12987”传统工艺,对环境、对时间、对工人的经验要求极高。
首先,那个地方的风土,所谓“天人共酿”,你想在别处复制?难!其次,从投料到出厂,一个完整的生产周期需要五年。五年啊!这个时间成本,是实打实的。再加上窖藏陈酿,这个过程没法快进。你总不能说,我今天想要茅台,明天就得有吧?这不像工业品,流水线一开就能哗啦啦出来。
所以,客观上,茅台的产量确实存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上限。当市场需求远远大于这个上限时,稀缺性自然就显现出来了。而且,茅台自己也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会合理规划生产和投放,确保产品的品质和品牌价值,而不是一股脑儿地把所有库存都放出来,把品牌稀释掉。
说到价格,不能不提流通环节。茅台的出厂价和终端零售价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价差。这个价差,就被各级经销商、黄牛,甚至是一些电商平台,通过各种方式“套利”了。当然,茅台也在努力规范市场,比如推行“一瓶难求”的配售制,但需求实在太旺盛了,总有人能找到办法。
这种价格套利,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推高大家的“预期”。大家觉得,今天买不到,明天肯定更难买,而且价格只会涨不会跌。这种预期,就成了新的购买动力。我经常遇到客户,他们不是因为想喝,而是因为觉得“现在不买,以后更没机会”,或者“买来放着,以后能升值”。这已经有点金融产品的属性了。
有时候,在一些特殊的渠道,你会看到茅台被用作一种“硬通货”。比如,有些宴请,主办方可能不知道宾客的口味,但一瓶茅台摆在那里,谁都会觉得有面子,而且不易出错。这种“万能礼品”的属性,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需求。
当然,说了这么多,茅台本身的味道和品质,还是它价格的基础。我并不是说,它比市面上所有酒都好喝,毕竟口味是很主观的。但从白酒工艺的角度来说,茅台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我记得有一次,在一个比较私人的品鉴会上,我们几位做白酒的专家,一起喝了几款市面上口碑不错的酱香型白酒,也包括茅台。大家普遍的感受是,茅台的酱香更醇厚,回甘更持久,而且那种“绵柔”的口感,确实不容易模仿。酒体在口中停留的时间,以及随之而来的香气层次,茅台能做得比较平衡。
更关键的是,它的陈年潜力。优质的酱香型白酒,越陈越香。茅台在这方面有很强的积累,而且其生产过程中的微量物质,也为长期的陈化提供了基础。所以,你如果能喝到一瓶年份较长的茅台,那种复杂的香气和醇厚的口感,确实是年轻酒或者工艺稍逊的酒无法比拟的。
但话说回来,这种品质上的优势,到底值不值那个天价,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算盘。但至少,它的高价,并非完全没有品质的支撑。
所以,综合来看,茅台为什么这么贵,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它是生产工艺的严谨、时间成本的积累、独特风土的加持、社会文化符号的赋予、流通环节的套利空间,以及市场对未来价格的强烈预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很多人买茅台,确实是冲着它的“价值”去的,但这个“价值”,早就超越了单纯的饮用。它变成了一种社交货币,一种身份象征,一种投资标的。当一种商品承载了如此多的非产品属性时,它的价格,自然就会被推向一个你可能觉得“不理解”的高度。
至于说,值不值得?这个问题,我想,每个在市场上抢购茅台的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我的工作,只是理解和分析它为何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