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创业投资”这个话题,但凡创业圈的人,谁没琢磨过?说起来,这事儿看似简单,就是找到愿意掏钱的人,把自己的项目说服他,然后拿到钱。但实际操作起来,你会发现,这其中的门道,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只要产品够好、PPT够炫,投资人就会乖乖掏钱,结果却屡屡碰壁,这才明白,原来“找投资”这事儿,不仅仅是关于“钱”,更是关于“人”和“时机”的艺术。
说到找投资,首先绕不开的就是投资人。很多人喜欢广撒网,一股脑儿地把 BP(商业计划书)发给所有能找到的投资机构。我当年也这么干过,结果呢?收到的大多是石沉大海,或者礼貌性的拒绝。后来才慢慢明白,不同阶段的创业项目,需要不同类型的投资人。比如,早期项目,你可能更需要的是有行业经验、愿意陪伴你的天使投资人,他们可能不那么看重短期的财务回报,更看重你的潜力和团队。而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规模化扩张的时候,你可能就需要关注那些专注于后期、有资源整合能力、并且和你的行业有一定契合度的机构。
那么,如何去画像呢?首先,了解他们投了哪些项目,这是最直接的判断依据。看他们的官网、看他们最近的投资新闻,甚至去挖他们投资过的创业公司创始人,了解他们当时的投资逻辑。其次,关注投资人的背景和偏好。有些投资人是技术出身,他们可能对技术壁垒看得更重;有些是市场营销出身,他们可能更看重你的市场增长潜力。还有些是创业者转型做投资人,他们更能理解创业者的痛点,也更愿意给出一些实操性的建议。
我记得有个朋友,他的项目是做智能家居的,当时他拿着 BP 去找了一家专注于消费电子的投资机构。这家机构的合伙人本身就是做传统家电出身,对智能家居的物联网技术、供应链以及渠道都非常熟悉,很快就抓住了项目的核心优势,并且能提出非常有建设性的意见。相比之下,他之前也接触过一些纯财务投资的机构,虽然对方也很专业,但因为对行业理解有限,沟通起来总感觉隔靴搔痒,最后自然也就谈不拢。
很多人认为,一份完美的 BP 就能搞定一切。确实,BP 是基础,它需要清晰地阐述你的商业模式、市场分析、竞争优势、财务预测等等。但是,真正打动投资人的,往往是 BP 背后的“故事”,是你对这个行业的理解,是你对产品和用户的热爱,是你面对困难时的韧性。
我见过太多 BP 写得无比详尽,数据也都非常漂亮,但讲故事的能力却很弱。投资人愿意给你钱,不仅仅是看中你的数据,更是看中你这个人,看中你的团队,看中你实现这些数据的可能性。所以,在准备 BP 的同时,也要花心思去打磨你的路演(pitch)。路演不是简单地把 BP 念一遍,而是要把你的愿景、你的激情、你的团队优势,用一种有感染力的方式传递出去。
一次,我们公司在寻求 A 轮融资的时候,有一个投资人,他没有直接看我们的 BP,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听我们团队讲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以及他们对用户痛点的理解。他问了很多关于产品设计细节和用户体验的问题,最后他跟我说:“我不是完全看懂你们的技术,但我看到了你们对用户的真诚和对行业的坚持,这比什么都重要。” 这句话我一直记着,也深刻理解了,为什么有时候,那些数据没那么亮眼,但创始人讲起故事来特别动人的项目,反而更容易获得青睐。
当然,再好的故事,如果没有扎实的产品作为支撑,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投资人投钱,最终是要看到回报的,而回报的源泉,就是你的产品能不能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在这里,“产品”不单指软件或硬件本身,更包括你的用户体验、你的技术壁垒、你的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很多创业者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过早地追求规模化和市场份额,而忽略了产品本身的打磨。当用户反馈不好、产品迭代缓慢,或者技术上存在明显短板时,即使你市场宣传做得再好,投资人也会心生疑虑。
举个例子,我们公司早期在做一款 to B 的 SaaS 服务时,犯了一个错误,就是为了快速抢占市场,我们投入了大量资源去做市场推广和销售,但却忽略了产品的功能细节和用户体验的优化。结果,虽然我们获取了不少客户,但客户流失率很高,而且大部分客户都抱怨产品不够稳定、功能不够完善。当到了需要融资的时候,我们的增长数据虽然看起来不错,但一旦投资人深入了解我们的客户留存和用户满意度,就发现问题了。那位投资人最后就说:“你们的市场做得很好,但产品是根本,如果产品本身有问题,市场营销的投入只会加剧问题的暴露。”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产品是基础,一切的增长和价值,都建立在好的产品之上。
除了自身的产品和团队,你所处的市场和赛道,也是投资人非常看重的因素。即使你的团队再优秀,产品再好,如果所处的行业前景不明朗,或者市场已经高度饱和,投资人也可能会犹豫。
那么,如何去判断一个市场或赛道是否值得投资呢?首先,看它的增长潜力。这个市场有没有明显的增长趋势?有没有新的技术或政策在驱动这个行业的增长?其次,看它的天花板有多高。这个市场够不够大?有没有可能成为一个千亿级别的市场?最后,看它的竞争格局。这个行业是寡头垄断,还是分散的?你有没有可能在这个竞争格局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我们曾经考虑过进入一个非常热门的领域,当时大家都在谈论。但我们深入研究后发现,虽然这个领域的用户需求很旺盛,但市场已经聚集了大量的头部玩家,而且这些玩家在技术、渠道、品牌上都有着非常强的优势。我们作为后来者,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有效的差异化竞争,也很难在价格上与之抗衡。所以,即使我们对这个行业充满热情,也最终放弃了进入,而是选择了另一个相对冷门但更有潜力的细分领域。
这让我意识到,跟风进入一个热门赛道,不一定能获得投资,反而可能因为竞争激烈而消耗过快。有时候,选择一个被低估但有长期增长潜力的赛道,更容易获得投资人的青睐,因为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眼前的热闹,更是未来的空间。
最后,关于找投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时机”。什么时候出手找投资最合适?这需要根据你公司的发展阶段、市场情况以及你自身的融资需求来判断。
如果你公司的产品刚刚上线,用户数据还很不稳定,团队也还在搭建中,这时候急于融资,可能很难获得好的估值和条件。相反,如果你公司的产品已经有了清晰的市场验证,有了稳定的用户增长,并且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明确的规划,这时候融资,你才更有底气去谈条件。
我接触过一些创业者,他们总是觉得“钱不够用”,只要公司一有资金缺口,就立刻开始找投资。但往往这个时候,他们的议价能力非常弱,容易被投资人“压价”。而另一些创业者,他们会在公司发展得比较好的时候,提前布局融资,这样他们就有更充足的时间去接触不同的投资人,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合作伙伴,并且获得一个更合理的估值。
所以,对我来说,找投资不是一个“卖”的过程,更像是一个“找伙伴”的过程。你需要找到那些真正认可你的愿景,并且能够和你一起把公司做大做强的伙伴。这个过程,需要耐心,也需要策略。当你准备好了,并且找对了人,那么投资自然会水到渠成。
上一篇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