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这俩字,说起来简单,真要落地,门道就多了去了。很多人一听分散,脑子里大概就是“多点儿”,然后一股脑儿地摊开,觉得这样就是分散了。我刚入行那会儿,也犯过这种错,觉得把数据、资源、甚至是人员,往四面八方撒,就是分散。结果呢?效果反而是效率低下,控制不住,最后发现,那不叫分散,那叫“散乱”。
在我看来,真正有价值的什么叫分散,核心在于“效能”。它不是简单地数量上的增加,也不是空间上的蔓延,而是为了在特定目标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达到更高的整体效率、风险规避或市场覆盖。举个例子,当年我们做一个推广项目,最初的想法是全国各地都上点儿,想着覆盖广。结果呢?每个地方都投了点小钱,但力度都不够, the message gets diluted。最后效果平平,钱也烧了不少。后来反思,我们需要的不是“到处都有”,而是“在关键的地方,有足够的力量”。
这种“关键地方”的判断,才是“分散”里最考功夫的地方。它需要对整个业务流程、市场环境、甚至竞争对手的动态都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解。比如,我们做用户增长,分散用户获取渠道,听起来没错,但是你得知道,哪些渠道的用户质量高,哪些渠道的转化成本低,哪些渠道的用户留存率好。如果一股脑儿地把资源撒给那些转化差、留存低的地方,那叫分散,但那就不是“有效”的分散了。
所以我总跟新人说,别急着“撒网”,先想清楚“网”该往哪里撒,撒多大的“网眼”,用什么“渔具”。这背后,是对“目标”的清晰定义,以及对“资源”的精准判断。
拿渠道分散来说,这在互联网推广里算是最常见的了。早期,我们可能就集中在一两个平台,比如某个门户网站或者社交媒体。但随着平台增多,用户触点变得多元,我们不得不考虑多渠道布局。这期间,我也踩过不少坑。比如,某个阶段大家都说短视频厉害,我们团队就一头扎进去,但并没有对短视频的不同平台(抖音、快手、B站等)进行精细化划分。结果就是,在所有平台上都做一个差不多的内容,尝试了几周,数据波动很大,而且单个平台的投入产出比并不理想。
后来我们调整策略,开始精细化运营。针对抖音,我们侧重于信息流广告和达人合作,因为那里的用户更偏向娱乐和消费;针对B站,我们则投入更多精力制作深度内容和硬核科普,因为那里的用户更看重内容价值和社区氛围。这样一来,虽然看起来是“分散”到了不同的平台,但每一次投入都是基于对平台特性的理解,是为了在各自擅长的领域达到更好的效果。这才是“分散”的精髓所在,不是盲目铺开,而是有针对性地、有策略地分布。
地域分散也是一个道理。假设我们是一家线上教育公司,在考虑全国市场时,不能一概而论。一二线城市的用户对在线教育的接受度高,付费能力也强,可能需要更精细化的内容和更有竞争力的定价。而三四线城市,用户可能对在线教育的认知还在初步阶段,需要更多扫盲和信任建设,营销策略和产品设计都得有所调整。这就要求我们在资源分配上,对不同地域的市场特点、用户画像、以及竞争格局有清晰的认识,然后再做“分散”决策。
更进一步说,即便是同一类渠道或同一区域,我们也会根据不同的业务目标进行分散。比如,品牌曝光可以侧重于覆盖面广、成本相对较低的平台;而用户转化则可以集中在转化率高、ROI更明确的渠道。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散”,是为了让有限的资源,在不同的“战场”上,都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过去我们可能会把“分散”理解成把力量“铺开”,但现在我更倾向于理解为构建一个“网络”。这个网络里的每一个“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联系,有协同。当这些点能够相互支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时,分散才真正发挥出其强大的力量。
比如,我们有一个新产品上线,初期推广时,可能需要在某个头部 KOL 处做一次声量爆发,这是“点”的集中;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在社交媒体上,通过多位中腰部博主进行内容扩散,形成话题讨论,这是“面的扩散”;而更重要的是,这些信息最终要汇聚到我们的官方网站或小程序上,形成用户转化和数据沉淀,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网络的构建”。
我曾经参与过一个线上活动,初衷是想让用户在各个社交平台都看到我们的活动信息。但当时团队只想着把活动海报扔到几个大平台上,结果就是曝光量还可以,但参与度很低。后来我们复盘发现,问题在于没有形成一个“闭环”。用户看到了信息,但不知道去哪儿参与,或者参与的流程太复杂。我们后来调整了策略,在各个平台都设置了明确的指引,比如“点击链接进入XX活动页面”,并且在活动页面里,又引导用户去分享朋友圈,形成二次传播。这样,各个分散的触点就串联起来了,形成了一个从“看到”到“行动”再到“传播”的完整链条。
这种从“点”到“面”再到“网络”的理解,也意味着我们在做“分散”时,不能仅仅关注单个节点的表现,更要关注它们之间的连接和协同效应。有时候,一点点的“收缩”是为了更好地“扩张”,比如暂时收缩某个渠道的投入,把资源集中起来,在另一个关键节点形成爆发,然后再逐步再去“分散”和“协同”。这是一种动态的、辩证的视角。
当然,“分散”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那就是风险分散。很多人提到风险分散,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财务上的资产配置,比如股票、债券、基金等等。这没错,但“分散”的风险,远不止于此。
在市场营销层面,过度依赖单一渠道、单一推广方式,一旦这个渠道或方式出现问题(比如平台政策调整、算法变化、甚至是被封禁),整个推广就会陷入瘫痪。我们过去就有过类似的教训。当年我们一个核心用户增长渠道,因为平台的一次规则调整,突然间流量断崖式下跌,我们好几个月的推广计划几乎被打乱。那次经历之后,我们就非常重视渠道的多样性,并且设定了红线,比如,任何一个渠道的贡献度都不能超过总量的某个比例,以此来规避单一渠道的风险。
产品开发上也是一样。如果你所有的核心技术都集中在少数几个研发人员手里,一旦这些人离开,或者出现问题,整个产品的迭代和维护就会变得非常困难。所以,知识的传递、技能的共享、备份人员的培养,这些也是一种“分散”风险的方式。虽然这不像财务分散那么直接,但从长远来看,它对于公司的稳定运营和发展至关重要。
甚至在团队管理上,我也觉得存在“分散”的智慧。比如,将项目拆分成若干个小团队,每个团队负责一个环节,这样既能提高效率,也能在某个小团队出现问题时,不至于影响到整个项目的进展。当然,这需要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否则又容易变成“散乱”。所以,你看,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理解“什么叫分散”,背后都有很多实操层面的考量和权衡。
总而言之,什么叫分散,不是一个静态的定义,而是一个动态的、以“效能”为核心的实践过程。它要求我们不仅要考虑“广度”,更要关注“深度”和“连接”。什么时候该“撒胡椒面”,什么时候该“集中火力”,什么时候又该构建“网络”,这些都需要基于对具体业务、市场环境和目标的深刻洞察。真正的“分散”,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基于经验和判断的策略选择,而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