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看日食不能直视,说会伤眼睛,甚至瞎掉。但具体为啥刺眼,特别是跟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比,日食的太阳是不是特别“辣眼睛”?这事儿我接触多了,也见过一些因为好奇心吃了亏的,今天就随便聊聊,就当给大伙儿提个醒。
首先得明白,太阳这玩意儿,什么时候都一样亮,一样有能量。它发出的是全光谱的光,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啥都有。我们眼睛之所以能受得了,是因为平时我们不会长时间盯着太阳看。你想想,就算是大晴天,你盯着太阳几秒钟,是不是眼泪直流,立马挪开眼了?这就是眼睛的自我保护机制在起作用。
但有些人就觉得,日食嘛,月亮挡住了部分太阳,那不是光就弱了点?没这回事。即便被遮挡了大部分,剩下的那部分光线强度,对于我们眼睛来说,依然是极其强烈的。我有个老同事,年轻时候就想凑个热闹,那天也没啥特别的遮挡物,就那么直瞅着,结果没过两天,看东西就老是觉得眼前有个黑影,医生说是视网膜被灼伤了。这事儿给咱们这行敲响了警钟。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日食“变得”更刺眼,而在于我们对它“刺眼”的感知可能会麻痹。月亮遮住一部分,你会觉得“好像没那么亮了”,这种错觉可能会让你忽略掉潜在的危险,从而延长了直视的时间。
大家常说用墨镜、用胶卷、用曝光过的X光片,这些东西到底管用不管用?说实话,这里面门道很多。普通的墨镜,尤其是那种颜色浅的、或者质量不怎么样的,根本过滤不了多少有害的紫外线和红外线,纯粹是个心理安慰。我见过有人用那种打折的太阳镜看日食,结果事后也抱怨眼睛不舒服。
真正能有效防护的,需要是专门的日食眼镜,或者像焊接时用的高等级的焊接面罩。这些东西的滤光片能够阻挡绝大部分的可见光、紫外线和红外线,让你看到的太阳变得非常暗淡,而且不会有任何不适感。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单位组织了一次观测活动,准备了很多号称“防紫外线”的玻璃片,结果发现,真正安全可靠的,还是那种专门的焊接镜片,而且还得是比较深的色号。
还有人会用手机的相机去拍日食,觉得镜头会挡住一部分。这更是误解了。手机镜头和传感器在设计时,并没有考虑长时间承受太阳的直射能量,尤其是日食这种光线依然很强但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的时候。你拿着手机拍,相机里看到的画面会被压缩,但你实际接收到的光线依然是强烈的,你的眼睛还是会受到伤害。
我一直觉得,眼睛这东西,就像一个很精密的仪器,但又很脆弱。它对光线的感知非常灵敏,但这种灵敏度有时候也会成为我们犯错的诱因。你看,白天我们都能看到太阳,但谁敢一直盯着看?日食的时候,月亮挡住了一点,我们可能会觉得“好像可以看看”,这个“好像”就太危险了。
我曾经在一次日偏食的时候,看到一些人就那么直接看着,当时就觉得挺心惊肉跳的。虽然他们可能只是看了几秒钟,但谁知道这几秒钟对他们的视网膜造成了多大的影响?我当时拿了一个我常用的望远镜,前面加了一个专门的滤光器,从那个滤光器上看,太阳依然是一个明亮的圆盘,只是颜色变成了一种柔和的橙红色,完全没有那种刺眼的感觉。这说明,关键在于“过滤”,而不是“遮挡”。
我见过一些更细致的例子,比如在日全食最关键的“食甚”阶段,当太阳被月亮完全遮住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太阳,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日冕”,光线强度会大大降低,这个时候看是安全的。但一旦月亮开始移开,哪怕只露出一点点,那一点点的光亮,也会瞬间变得极其刺眼,这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观测日食,尤其是有机会看到日全食,那一定要做好万全的准备。我们行业里,观测日食从来都是用专门的设备。比如,天文望远镜会配上专门的日食滤光片,或者前面套上那种“白光片”,它能把太阳光均匀地衰减到安全范围。我个人非常信赖使用那些有资质的品牌,比如我以前用过一些德国的望远镜,配套的滤光片效果就非常稳定。
而且,我还会提醒大家,即使是戴着日食眼镜,也不能长时间连续观看。最好是间隔一段时间,让眼睛休息一下。而且,在观测前后,也要留意一下自己眼睛有没有出现不适,比如畏光、流泪、视物模糊等情况,一旦出现,就要立即停止观测,并且尽快去看医生。我有个朋友,就是因为觉得“日食眼镜”就万无一失,结果连续看了好几分钟,最后眼睛红了好几天。
归根结底,日食之所以“刺眼”,不是它本身的光度有什么改变,而是我们对它强度的感知被“月亮遮挡”的错觉所麻痹。我们眼睛接收到的太阳光,即使在日偏食阶段,依然是远超我们眼睛所能承受的极限。所以,防护措施到位,才能真正安全地欣赏这个天文奇观。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