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买港股?”这个问题,我在跟客户聊的时候,几乎每个月都会被问上好几回。很多人一听港股,就觉得是那种高风险、波动大的市场,或者觉得离自己太远,跟A股没啥本质区别。其实,这背后藏着不少被忽略的实际考量。
说实话, A股这几年发展迅猛,好公司越来越多,估值也日益合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你仔细看,很多行业,比如互联网、消费品、医药,A股里的头部公司,在港股也基本都能找到对应的,甚至是同股不同权或者有更大的流通性。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对于一些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的内地头部企业,尤其是那些在A股上市后,可能还有一些新业务、新模式没有完全体现在估值里的,港股反而能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观察视角和潜在的投资机会。
而且,港股市场起步早,国际化程度高。这意味着很多在内地暂时还没有上市、但非常有潜力的公司,或者是一些在海外上市后,又选择回港二次上市的“新经济”公司,它们在港股市场更容易被发现,也更容易被国际资本的眼光所审视。这就给你了一个“先人一步”的机会,去捕捉那些还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的价值。
拿我自己前些年碰到的一个医药公司来说,当时它在A股还没有上市,但在港股已经悄悄崭露头角,而且主营业务是那些在内地需求爆发,但供给端又相对紧张的细分领域。我当时因为接触港股比较多,就顺着这个线索去研究,结果发现这家公司在研发管线、专利布局上都有独到之处。虽然过程中也经历了不少波折,比如研发项目的不确定性,市场情绪的波动,但总体而言,它带来的回报,比我当时单纯只看A股市场要丰富得多。
这可能是最实在的一点。市场永远是动态的。有时候,你会在港股看到一些优质的内地公司,它们的估值比在A股的同行要低不少,这并非全然是坏事。这种“错配”有时候就意味着潜在的“低估值陷阱”,也就是市场暂时还没完全反应过来它的真实价值。一旦基本面发生积极变化,或者市场风险偏好回升,这些被低估的公司往往会有更强的反弹空间。
我记得前几年,有段时间一些大型科技股在港股跌得比较厉害,当时不少人觉得是“雷区”,不敢碰。但我当时就觉得,这些公司虽然面临一些监管压力,但它们的核心业务,比如用户基础、生态构建,是那么容易被动摇的吗?从一些公开的数据和行业报告来看,很多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依然非常健康。这种情况下,你能以一个非常低的PE(市盈率)或者PB(市净率)买入,就相当于是在一个相对安全的价格区域,买入了一个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资产。
当然,这里面有个度的问题。不能把所有低估值的公司都视为机会,有些低估值可能是因为它自身真的有问题,或者行业前景黯淡,这就是“价值陷阱”。所以,深入的研究和对公司基本面的判断就变得尤为重要。我个人的经验是,多看那些有稳定盈利能力,或者在周期性行业里属于龙头地位的公司,即使估值不高,也往往比那些“讲故事”的公司来得靠谱。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新经济”,科技创新。而在中国,很多走在最前沿的科技创新企业,它们最开始的融资、上市选择,很多都倾向于港股。这主要是因为港股市场对于一些尚未盈利但增长潜力巨大的科技公司,有更包容的上市机制,比如允许同股不同权的公司上市。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直接接触这些“未来之星”的机会。
想想那些在内地还没有上市,但在香港已经非常有影响力的科技巨头,它们在出行、外卖、电商、游戏等领域,引领着生活方式的变革。你可以在港股市场,直接投资这些代表着中国经济转型方向的公司。这些公司可能在A股短期内还无法上市,或者即使上市了,其全球视野和国际化业务可能也未必能完全得到体现。
我曾经接触过一家做人工智能的公司,它在港股上市不久。这家公司在核心算法、场景应用方面都做得相当出色,而且它的商业模式是从To B(面向企业)到To C(面向消费者)的全面铺开,客户群体非常广泛。当时我研究这家公司的时候,它在港股市场的波动性确实不小,但它的技术优势和未来想象空间,让我觉得值得长期持有。而且,它的财报披露得非常详细,很多关于研发投入、专利数量的数据,都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评估它的价值。
这恐怕是最宏观,也是最基础的一点。任何一个成熟的投资者,都会明白“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中国经济体量巨大,但它只是全球经济的一部分。而港股作为亚洲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连接着内地与全球。投资港股,本身就是一种全球化资产配置的体现。
从风险分散的角度看,内地市场和香港市场,以及全球其他市场,它们各自的周期、受到的宏观经济影响,往往是不完全同步的。当你将一部分资金配置到港股,你就降低了单一市场风险对你整体投资组合的影响。比如,在内地市场出现某个行业性调整的时候,港股市场上可能恰好有另一个行业在逆势上涨,或者港股市场的整体估值水平让你觉得更安全。
有时候,我也会遇到客户,他们对市场波动特别敏感,总是担心内地市场会有什么政策风险或者流动性风险。这时候,我就会建议他们看看港股。港股市场的监管体系更成熟,交易机制更国际化,而且很多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公司,它们在海外的业务占比也不小,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冲掉内地市场的某些特定风险。
我记得有个客户,他的大部分资产都集中在A股的消费板块,当某个时期消费行业受到大环境影响出现回调时,他非常焦虑。我当时就建议他,可以考虑将一部分资金转移到一些估值合理、受宏观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的港股科技股或者医药股,同时关注一些可能受益于全球经济复苏的行业。虽然这个调整过程也需要耐心,但确实起到了分散风险、平滑收益的作用。
还有一个经常被提及,但可能很多人还没完全体会到的点,就是汇率。虽然人民币汇率近年来相对稳定,但在某些时期,人民币的波动会使得一些港股标的具有额外的“汇率收益”。当然,反之亦然,所以这个需要谨慎看待,但至少提供了一种额外的考量维度。
更实际的是,很多在港股上市的公司,尤其是一些传统行业龙头,它们普遍有较高的股息率。特别是像一些银行、公用事业、电信运营商类的公司,它们的现金流稳定,分红也比较慷慨。对于一些追求稳定现金流和长期投资回报的投资者来说,港股市场提供了不少优秀的选择。
我记得几年前,我配置过一只港股的电信运营商股票,它的股息率常年保持在5%以上。虽然股价的涨幅不算特别惊人,但每年稳稳拿到手的股息,已经相当可观了。而且,这些公司通常有比较强的护城河,不容易被竞争对手颠覆,所以股息的稳定性也比较高。这种“躺着赚钱”的收益,对于一些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我当时的研究报告里,就重点分析了这家公司的现金流生成能力,以及它在资本开支和股息支付之间的平衡。虽然在内地也有类似的公司,但通过比较港股和A股的同类公司,我发现在估值和股息率上,港股的市场定价往往更具吸引力,或者说,它能提供一个更“便宜”的买入价格,去获得同样的股息收益。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