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月开什么会?”这问题,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里面门道可不少。每年一到九月,公司上下就开始琢磨这事了,好像是个固定流程,但每次都得重新审一遍。我总觉得,很多人对“开会”这件事,理解得有点表面,好像只要把人聚一块,把议题说出来,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一场会开得好不好,效果怎么样,背后涉及的考量,从会议目的的界定,到参与人员的选择,再到具体议程的设计,每一步都得掰开了揉碎了去想。
每年这个时节,我最头疼的,其实就是“开什么会”这个模糊的概念。有人会说,就是季度总结啊,年度规划啊,这些不都是定好的吗?但我想说,即便这些“固定”的会议,也得看今年十月这个节点,我们到底想通过这场会达到什么具体目的。是想借着第四季度即将开始的契机,对上半年的表现做个深度复盘,找出销售上的短板,并迅速制定出接下来的冲刺计划?还是说,公司今年在某个项目上遇到了瓶颈,需要一场集思广益的战略研讨会,集中解决技术难题?又或者是,我们有新的产品即将上市,需要一场面向内部团队的宣讲会,确保大家对产品卖点、市场定位了然于胸,能够高效协同?
有时候,我们甚至会发现,那些看起来“例行公事”的会议,如果只是把去年的PPT再拿出来讲一遍,那简直就是浪费大家的时间和精力。我记得有一次,我们本来计划开个“季度市场回顾会”,但当时团队士气有点低落,主要原因是几个重点客户流失了。我就提议,把这次会议的重心从“回顾”转移到“探讨如何挽回局面”,加入一些客户拜访的案例分析,分享一些成功的客户维护经验,甚至可以邀请几位一线销售精英来分享他们的心得。结果,这场会开下来,大家的热情都起来了,也确实在后续的工作中找到了新的突破点。所以你看,同一个会议主题,角度稍作调整,效果可能天壤之别。
所以,对于“今年十月开什么会”的答案,我个人的第一反应,永远是:我们要通过这场会解决什么关键问题?如果我们自己都说不清楚,那召集大家来,无非就是形式主义。而且,这个问题也不能简单地由一两个人说了算,通常我们会和各部门的负责人先进行一轮沟通,了解他们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最希望通过会议达成的目标。综合这些信息,我们才能更精准地判断,哪些类型的会议是当前最需要的,以及它们的优先级。
确定了会议的目的,下一步就是考虑谁该来参加。这一点尤其重要,但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我见过太多因为参会人员不对,导致会议效率低下,甚至完全跑偏的例子。比如,一个纯粹的技术研讨会,如果请了一堆市场部的人来,大家都会觉得有点尴尬,技术人员讲的东西他们听不懂,他们提出的市场反馈,技术人员又觉得不够具体。这不仅浪费了时间,也可能导致沟通的误解。
反过来,如果我们是要讨论下一季度的市场推广策略,那市场部的核心成员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产品研发的关键负责人也在,他们可以从产品本身的角度给出更专业的建议,甚至可以现场沟通一些产品功能的实现可能性。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为一个新产品上市做准备,当时定了一个“产品发布会筹备会”。刚开始,只叫了市场部和销售部的人。开着开着,发现很多关于产品细节的问题,比如兼容性、升级路径,现场无法给出确切答案,导致后面很多沟通都卡住了。后来我们及时调整,把产品经理和核心开发人员也请了过来。那一会,大家能直接就一些技术细节进行讨论和确认,很多潜在的问题都在源头得到了解决。
所以,我会花很多时间去思考,这场会议的关键决策者是谁?需要提供专业意见的人是谁?需要被告知信息的人是谁?如果一个会议的目的是做决策,那参与者就必须包含能拍板的人。如果目的是信息同步,那就要保证所有需要接收信息的人都在。有时候,我们甚至会故意排除掉一些“打酱油”的角色,哪怕对方是某个部门的主管,如果他对会议议题没有直接的贡献或影响,强行把他拉进来,对谁都未必是好事。当然,这需要非常谨慎,并且有充分的理由,否则容易引起部门间的隔阂。
明确了目的和参会人员,接下来就是具体的内容和形式设计了。我个人的经验是,不能太死板。一年到头,每个人都在被各种会议“轰炸”,十月的会议,尤其是在第四季度开始的关键时期,我们更希望它能有些新意,有些效率,而不是 another boring meeting。对于“今年十月开什么会”这个问题,我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几种可能性,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
例如,如果我们的目标是集思广益,解决一个复杂的业务问题,那么一场结构化的“圆桌讨论会”可能比传统的“PPT汇报会”更有效。我们可以提前发一些背景材料,让大家有所准备,然后在会上设置几个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大家畅所欲言。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讨论如何优化用户增长的渠道时,就采取了这种形式。我们先由数据分析师简单介绍几个主要渠道的表现,然后让大家分组讨论,每个小组就一个具体渠道,思考提升的策略和落地方法。最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上来分享,再进行集体评议。这种形式,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也碰撞出了不少新的想法。
当然,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快速传递信息,比如新政策的宣贯、新流程的培训,那一场有条理的“专题讲座”或“工作坊”可能更合适。重点在于信息的清晰传达和可能的现场答疑。不过,即便如此,我们也会尽量加入一些互动环节,比如现场提问,或者让参会者分享一下自己对新政策的理解,避免纯粹的单向输出。
还有一种情况,是需要快速达成共识,比如对某个项目方案的确认。这时候,我们会选择一个相对紧凑的“决策会”。提前将方案以最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列出关键的选项和需要讨论的点,会议的重点就是围绕这些点进行讨论,并最终给出结论。我特别反对那种把大量时间花在背景介绍上的会议,如果背景信息大家都能提前获取,那就没必要在会上浪费时间。我更倾向于将会议时间,留给真正需要决策和讨论的部分。
说到会议内容,还有一个很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大家总是习惯用自己熟悉的“语言体系”来阐述问题,导致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人理解起来存在障碍。所以,在设计会议内容时,我会特别强调“可视化”和“通俗化”。比如,数据分析的结果,不能只是一堆数字,而应该用图表、趋势线来展示,让它更直观。技术细节,也尽量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语言来解释,或者用形象的比喻。我见过一些技术评审会,里面充斥着各种只有少数人懂的术语,结果就是大多数与会者只能“点头”,实际上根本没听懂。
另外,对于“今年十月开什么会”,我也经常会考虑加入一些“跨界”的元素。比如,我们是一家科技公司,可能技术部门的会议,偶尔也会邀请一些对用户体验有深刻理解的设计师或市场人员来参加,听听他们从不同角度的反馈。这种跨部门、跨领域的交流,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打破大家固有的思维模式,避免陷入“信息茧房”。
还有一点,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实际问题:会议的“跟进”。一场会开完了,如果只是把会议纪要发出去,而没有明确的责任人、完成时间和检查机制,那这场会很可能就“白开了”。所以,在设计会议议程的时候,我就会提前考虑好,哪些是需要会后跟进的任务,责任人是谁,完成的时限是什么。这其实也是在为“今年十月开什么会”这个问题的答案,埋下后续的伏笔,确保会议的成果能够真正落地。
说实话,我们也不是一开始就能把会议开得这么“有章法”的。早期的时候,也走了不少弯路。比如,有过一次,我们觉得大家对某项新业务的理解不够深,就组织了一场“业务模式讲解会”。按理说,这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负责讲解的同事,他太沉浸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了,讲了整整一个半小时,全是技术细节和行业术语。结果,台下的人听得云里雾里,最后大家问的问题,也都是一些非常基础的、与核心业务模式关系不大的东西。那次会议,算是彻底失败了。
从那以后,我们养成了每次会议前,都进行一次“内容预审”的习惯。谁来讲,讲什么,以什么方式讲,都要经过一个简单的审核。我还会主动找主讲人沟通,询问他的听众是谁,他们可能存在的知识盲点在哪里,需要重点强调哪些内容。这样一来,就能有效避免那种“自说自话”的会议。
而且,对于“今年十月开什么会”,我们也会在会后进行复盘。会议结束后,我们会收集一些参会人员的反馈,问问他们对会议内容、组织方式、效率的看法。这些反馈非常宝贵,能够帮助我们不断调整和优化未来的会议。比如,有一次大家普遍反映,会议时间安排得太晚,影响了晚上的休息。那下次我们就尽量把会议安排在下午,或者提前告知参会人员,让他们有所准备。创新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基于不断的实践和反思。
总的来说,“今年十月开什么会”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是一个关于“如何最高效地达成组织目标”的系统工程。它不是简单地选择一个议题,然后召集人开会那么简单。我们需要从会议的目的出发,去思考参与者,去设计内容,去优化形式,去落地执行,并且还要不断地复盘和改进。我希望我们每次会议,都能成为推动公司前进的“驱动力”,而不是消耗大家时间和精力的“负担”。
今年十月,我们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几场重要的会议。具体的议题,我会根据前面提到的这些原则,和团队一起敲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不会仅仅满足于“开了会”,而是会追求“开好会”,让每一场会议,都能切实地解决问题,产生价值。毕竟,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效率和洞察力,才是我们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