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准货币”,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那些短期、高流动性的金融工具,比如银行承兑汇票、同业拆借等等。但有时候,我感觉这个概念在实践中比教材里描述的要复杂,甚至有点“模糊”。它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觉得它跟我们手里的某些东西有点像,但又算不上?今天就随手聊聊。
说实话,第一次接触什么是准货币这个概念,是在几年前,当时在做一项货币供应量统计的辅助工作。当时就觉得,M0、M1、M2的划分已经够细了,怎么还有个“准货币”?后来一查,发现它主要是指除了流通中现金和活期存款之外,那些能够比较方便地兑换成现金或活期存款的金融资产,比如定期存款、储蓄存款、政府短期债券、银行承兑汇票什么的。
我当时就觉得,这个“比较方便”是个关键,但又是个特别主观的词。比如说,一张开了几个月的银行承兑汇票,对企业来说,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流通,甚至可以贴现,但你要说它跟手里的现金一样,随时随地就能买东西,那肯定不行。而且,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同一项资产的“准货币”属性可能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在金融市场比较活跃的时候,很多原本流动性不那么强的产品,可能也变得更容易变现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统计一个项目,涉及到一家大型企业手头的资金。他们有一些通过短期票据融资拿到的资金,在账上显示是“短期借款”,但实际用途却非常灵活,可以随时用来支付货款,甚至短期内也可以拿去理财。从资产负债表上看,它不是典型的“活期”,也不是“流通现金”,但从现金流的角度看,它的“准货币”属性却相当强。当时我们就为这个分类伤了点脑筋,因为一旦分类错了,整个资金流的判断就会失准。
在我看来,什么是准货币这个问题,其实更像是在问“哪些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非常高,接近现金”。在中国,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很多以前不太容易变现的工具,现在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转换成现金。比如,一些短期理财产品,虽然有固定的期限,但很多都允许提前赎回,虽然可能会损失一些收益,但对于急需用钱的机构或个人来说,也提供了一个比较便捷的选项。
我还注意到,一些非银金融机构,比如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它们管理着大量的客户资金。这些资金很多时候是以“客户备付金”或者“交易保证金”的形式存在的。这些资金表面上看是“存款”,但其实很多都有极高的流动性要求,随时可能被客户提取用于交易。从广义的货币供应来看,这些都带有“准货币”的特征,只是在具体的统计口径上,可能会因为统计部门的分类方法不同而有所差异。
我曾经在一家资产管理公司工作过。我们当时管理一个货币市场基金。这个基金投资的标的,很多都是超短期的债券、银行存款、回购协议等等。这些东西的特点就是收益率不高,但是流动性极好,可以随时兑现,投资者几乎没有机会成本。可以说,货币市场基金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准货币”集合。我们当时在产品设计的时候,最看重的就是它的流动性,要确保能满足投资者随时赎回的需求。
有时候,我们会把一些流动性稍强的资产也笼统地归入“准货币”的范畴,这其实是有风险的。比如说,一些投资周期稍长一些的债券,虽然也属于固定收益类资产,但如果要变现,可能就需要通过二级市场交易,而且价格还会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它的“准货币”属性就打了折扣,不能简单等同于可以随时兑换现金的存款。
一个比较典型的误区是,把一些企业手头的票据资产,比如已经开出但还未到期的商业汇票,也算作“准货币”。虽然这些票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让,但它的流通性不如银行承兑汇票,而且还需要有买家愿意接手。如果市场上对这类票据的需求不高,它的流动性就会受到限制,也就很难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准货币”了。
我记得之前有个项目,涉及一个制造业企业,他们有很多应收账款,形成了大量的商业汇票。他们当时希望把这些票据融资,但银行在评估时,就明确指出这些商业汇票的流动性不足,不能作为高流动性资产来计算。这就说明,在实际操作中,对“准货币”的界定,会非常看重其真实可变现的程度,以及变现的难易程度。
从中央银行的角度来看,什么是准货币,更多的是一个货币政策传导和调控的工具。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就是为了监测市场上的货币总量以及不同类型货币的流动性。准货币的变动,往往能反映出市场主体对未来预期的变化,以及资金的运用方向。
比如,当企业或个人持有更多定期存款或其他“准货币”时,可能意味着他们对未来经济前景持谨慎态度,倾向于将资金锁定,而不是用于即时消费或投资。反之,如果“准货币”的规模下降,转化为活期存款或现金,则可能预示着经济活动在升温。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候也可能是因为某些收益率更高的金融产品出现了,吸引了资金的流入。
有时候,一些金融创新也会让“准货币”的概念变得更加复杂。例如,很多第三方支付平台上的余额,虽然理论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但它本质上并非银行存款,而是支付机构的负债。但从支付便利性的角度来看,它又与现金非常接近。如何将其纳入货币统计,一直是学界和实务界讨论的焦点。
在我们实际的财务分析中,理解什么是准货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企业的现金流状况。一家企业如果持有大量的“准货币”,比如短期理财产品、可以随时质押的债券等,即使账面上的现金不多,其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也可能比看起来要强。这对于信贷评估、风险管理都非常重要。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客户,他们的财务报表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非常少,看起来有点危险。但深入分析后发现,他们把很大一部分资金都买了银行发行的短期理财产品,这些产品不仅收益稳定,而且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无损赎回。这就意味着,他们实际上拥有比报表显示的更强的资金周转能力。如果我们仅仅按照死板的定义去衡量,可能会对这家公司的经营状况产生误判。
所以,在我看来,什么是准货币,与其说是一个僵化的定义,不如说是一种对金融资产流动性程度的动态衡量。我们需要结合具体的市场环境、资产本身的性质以及持有者的用途,来综合判断其是否具备“准货币”的属性。这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实践经验和细致的观察。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