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银行谈合作”,这话说起来简单,但真要坐到谈判桌前,你会发现里面门道可多了。很多人以为,找个信贷经理,递份材料,把需求说明白就行了。我刚入行那会儿,也是这么想的,结果碰了几鼻子灰,才明白这事儿比想象的复杂。银行不是只会“贷”款的机器,它们有自己的盈利模式,有风险偏好,也有内部的审批流程。所以,与其说是“谈合作”,不如说是“如何让银行愿意与你合作”,甚至“如何让银行觉得与你合作是笔划算的买卖”。
很多人一上来就想谈“贷款”,但贷款只是银行众多业务中的一种,而且往往是风险较高的。银行真正想要的“合作”,其实是多层面的。比如,你能不能把公司的日常结算、工资发放、客户收款这些都交给它?这背后能带来多少活期存款,多少交易流水?这些都是银行的核心业务,比给你贷一笔款要更稳妥,也更能带来持续的收益。
再比如,你的公司有没有可能成为它的优质客户,未来能用到它的其他金融产品?对公业务、供应链金融、甚至员工的个人理财服务,银行都希望能渗透进来。所以,你在跟银行谈的时候,不能只盯着一笔贷款,而是要思考,我这个合作能给银行带来什么“附加值”?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一个项目缺一笔流动资金,急着要。我直接找了我们公司常年合作的那家银行的客户经理,开口就是需要多少钱,什么期限。对方听完,一脸“我懂了”的表情,然后就开始跟我谈抵押物、担保,各种附加条件。最后谈下来,利息高不说,还要求我们把其他业务也转过来,搞得好像是我求着他一样。后来换了家银行,我先跟对方聊了我们公司的业务发展情况,他们对我们行业的了解,我们能带来的存款和交易量,然后才提出资金需求。结果,那家银行不仅给的条件更优厚,还主动提出帮我们优化资金管理方案。这让我明白,银行也需要“被说服”。
说实话,很多企业在跟银行谈之前,对银行内部的运作机制了解得太少了。银行内部也有很多部门,有公司业务部、零售业务部、风险管理部等等。你找的客户经理,他只是一个对接窗口,最终的审批权在审批部门,甚至可能涉及风险管理委员会。他们看的是什么?除了你的还款能力,还有你的行业前景、财务状况、法人信誉,以及最重要的——你是否符合银行的风险偏好和战略方向。
所以,第一步,得做足功课。了解这家银行在做什么业务,它的优势在哪里,对哪些行业比较青睐。是科技金融,还是小微企业支持?是投资银行,还是传统存贷款?你得找到跟你的业务契合点。我在一些银行的官网上会看到他们主推的业务板块,比如“助力科技创新企业”、“服务实体经济”之类的,这些信息就很重要。
然后,梳理清楚自己的“家底”。你的财务报表、经营流水、股权结构、公司治理,都得清清楚楚。最好能有专业的财务人员帮你整理,让数据说话。你还得想清楚,你这次跟银行“合作”,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能为银行带来什么价值。这些都需要提前准备一份清晰的“合作方案”或“项目说明”。
我有个朋友,公司做出口贸易的,想用信用证融资。他找了银行,银行就问他,你们跟哪些国家贸易多?主要客户是谁?产品有什么特点?他当时就傻眼了,因为他之前只知道报数字,没想到银行会问这么细节的问题。后来他找我,我建议他把主要贸易伙伴的信用状况,主要客户的采购模式,公司的产品优势和市场竞争力都写清楚,再跟银行谈。结果,银行不仅给了信用证,还帮他联系了国外保兑行,可以说是一条龙服务了。
进了谈判桌,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沟通你的诉求和价值。首先,你要表现出你对银行业务的理解,让对方觉得你不是一个“小白”。你可以提及你对他们银行某些产品的了解,甚至可以提出一些合作的建议,而不是一味地索取。
其次,关于“回报”。银行放款,是为了赚钱,是通过利息,是通过中间业务收入,甚至是提高其在市场上的份额。所以,你不能只谈“我需要多少钱”,更要谈“我能给你们带来什么”。你可以强调你的业务增长潜力,能带来多少的存款、结算量,甚至未来可能为银行带来的其他业务机会。比如,你的公司业务发展迅速,员工数量增加,那么这些员工的工资代发、个人贷款、理财需求,都是银行可以挖掘的资源。
再有,关于“风险”。银行最关心的是风险。你需要坦诚地沟通你遇到的风险,以及你将如何管理和控制这些风险。最好的方式是,你主动提出风险控制的措施,而不是等银行来挑你的毛病。例如,你可以提出增加担保,或者说明你的客户回款周期如何保证,或者你将如何优化供应链来降低经营风险。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客户,他的公司因为行业周期性问题,有一段时间的现金流比较紧张。他没有隐瞒,而是主动找到银行,说明了原因,并提出了一个详细的还款计划,包括未来几个月的现金流预测,以及如果遇到意外情况的应急措施。银行的客户经理非常欣赏他的坦诚和专业,最终双方达成了一个临时的展期协议。事后,客户经理跟我说,这种主动沟通、负责任的态度,比任何包装的材料都管用。
很多时候,成功的“合作”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借贷层面。一个好的银行合作伙伴,应该能够为你的企业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甚至成为你发展的“助推器”。比如,一些大型银行有自己的投行部门,可以帮你对接股权融资;有些银行有海外分支机构,可以帮助你拓展国际市场。你是否考虑过,让银行帮你做一些供应链金融的优化,来降低你的融资成本?
我所在的行业,很多企业会跟银行合作做“应收账款融资”或者“存货抵押融资”。这不仅仅是把东西卖给了银行,更重要的是,银行通过这些业务,了解了你的上下游客户,了解了你的经营模式,这些信息对银行来说非常有价值,未来就可以基于这些信息,为你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我记得我们公司曾经尝试过跟一家外资银行合作,他们有一个专门的“创新业务部”,对我们这种快速发展的科技公司特别感兴趣。他们不仅提供了我们需要的融资,还介绍了他们的风险投资部门,甚至帮我们联系了海外的潜在战略投资者。那次合作,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不是融到了钱,而是打开了新的视野,看到了银行在企业发展中可以扮演的更积极的角色。
跟银行打交道,说到底还是建立一种信任关系。这不像跟供应商谈一次性买卖,银行更看重的是长期稳定的合作。你每次的沟通,每次的汇报,都要信守承诺,及时反馈。如果你答应了银行某个时间点提供某个资料,就一定要做到。
而且,银行也会评估你这个客户的“潜力”和“稳定性”。如果你今年在这个银行贷了款,明年又换了另一家,银行会觉得你不够稳定,对你的信任度就会打折扣。所以,在选择银行合作伙伴的时候,也要慎重,找那些跟你的发展阶段相匹配,并且价值观比较契合的银行。
有时候,一些小的细节也能体现你的专业性和诚意。比如,在沟通过程中,如果发现某个数据可能存在误解,及时纠正;或者在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主动与银行沟通,而不是等到逾期了才去补救。这些都会让银行觉得你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我的一个客户,他公司在某个政策调整时,遇到了一些麻烦,导致一部分业务收入受到影响。他没有遮掩,而是第一时间向他的银行伙伴说明了情况,并且提出了一个新的业务发展方向,希望银行能够支持。银行的客户经理听完后,表示理解,并提出一起研究新的业务模式。虽然最终的项目还在初期,但这种“共渡难关”的态度,让双方的关系更加紧密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合作”都适合你。银行为了拓展业务,有时会推出一些看起来很诱人的产品,比如低利率的票据融资,或者看起来很方便的线上贷款。但一定要保持警惕,仔细研究其中的条款,特别是隐藏的费用和附加条件。
我之前接触过一个案例,一个客户为了获得一笔低利率的贷款,答应了银行的一些“特殊要求”,比如把公司的核心技术资料作为参考,甚至让银行参与到部分经营决策中。结果,不仅没有获得预期的好处,反而暴露了公司的一些敏感信息,对公司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你得清楚,银行的目的是盈利,但你的目的是发展。任何合作,都不能以牺牲公司的核心利益或发展潜力为代价。对于那些要求过于苛刻、或者条款含糊不清的合作,一定要谨慎。有时候,宁可多花点时间,多跑几家银行,也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伙伴。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银行的客户经理为了完成业绩,会极力推荐一些可能并不完全适合你的产品。你需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要被对方的“热情”冲昏头脑。可以多听听市场上的反馈,或者咨询一些有经验的同业,了解一下这个产品是否真的有那么好。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